地处毛乌素沙漠,深耕于三秦沃土。小保当矿业公司持续深化拓展“三个年”活动,落实“四种经营理念”,超前谋划、迅速行动,以决战决胜的奋斗姿态,吹响稳增长号角,推动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。
一张权责清单,记录深化改革的力度
全面深化改革,注重系统集成。该公司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,将企业改革与转型升级与陕煤集团“固根基、扬优势、补短板、强弱项”专项工作相结合,列出一份“量”到底的权责清单。制定《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》,纵向覆盖产业建设、经营管理、项目建设、考核机制等7类28项重点任务106项具体工作,横向集成“三重一大”事项分类、行权主体等重要要素,清晰有效落实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。
统筹抓好“软建设”和“硬投资”,把健全机制和配套改革结合起来。健全科技创新机制,严格落实科研项目“揭榜挂帅+项目部”责任制,加强“由重点带全面”的过程管控机制,加大研发创新投资力度,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项科研项目,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%。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,参照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,分层分类落实管理人员管理责任,进一步实现重点领域、关键岗位契约化管理。建立健全风险研判、评估、防控机制,织密防控体系,守住安全底线,实现对重大风险的实时跟踪、风险预警,将风险内控工作融入经营管理各个环节。凝聚内部协作合力,聚焦工程建设、煤炭供应等内部协作领域,拓宽合作覆盖面,完成计划的123.57%。
一张实践清单,记录产能释放的厚度
井下生产现场煤机滚筒高速运转,智能巡检机器人灵活走位排查隐患,一排排乌金如瀑布“流”入煤仓,地面上,弧形屏幕正显示着各生产环节实时运转情况,智能火车装车系统不断循环从空车进站到重载驶离的无人化全过程。此时,一条条运输管道也在将处理过的矸石浆体注入井下采空区。智能化矿山生产流程有条不紊、环环相扣,是该公司一系列标志性改革措施落实见效的最好见证。
该公司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推进支撑企业转型升级,推动生产组织结构优化、生产接续平稳有序、产能建设质效提升,为稳增长夯实根基。柔性生产系统平稳运行,最高日产达7万吨,产能较传统工作面布置提高21.2%。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实现设备群组协同智能化控制,采煤工作面煤机自动化率达到95%以上。深度水处理站建设高效推进,全面提升矿井水利用效率。矸石充填系统稳定运行,日充填量常态化保持6000吨以上。
要实现稳增长双向发力,既要技术供给,也得需求牵引。该公司聚焦市场需求,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,积极开拓潜在市场。同时,强化从开采设计、生产、运输到洗选、销售全过程的煤质管控。今年以来,块煤率提升5%,混煤发热量保持在5380Kcal/kg以上,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.33%。
一张效益清单,记录降本增效的深度
一组喷头改为两组,优化供水水路,再增加一道喷雾过滤器,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的喷头使用成本便可降低70%以上。电气设备辅助检修装置的成功应用,每月至少降低维修成本2万元,累计减少电气设备故障误时125小时。
随着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密集落地,全员创效积极性被充分调动,今年以来,该公司累计完成300余项“五小”创新成果,产生经济效益600余万元。加大外委转自修力度,完成掘锚一体机、综采变频器、设备列车等12项自修项目,节约费用5200万元。开展废旧设备、备件评估和回收修复等工作,提高设备二次利用率,降低检修成本,零星机加维修产值同比增加17.35%。
根据陕煤集团“四位一体”成本管理体系,纵深推进全面预算制管理,形成“公司-矿井-区队-班组”四级成本管控机制,预算偏离度控制在2%以内,成本较年初计划降低5.2%,吨煤成本同比压降12.37元/吨,全年“十项”费用同比降低20%。强化科技创新,大力开展“五小创新”“工器具革命”等全员创新活动,征集创新项目751项,井下推广应用400余项。以成果转化为重点,深入挖掘、提炼降本增效经验,形成45个典型案例,在陕煤集团广泛推广,经营质效不断向纵深推进,以加强成本管控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。(刘云飞)